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涉侨动态
他们 我们
发表时间:2011/8/3 10:22:55    浏览量:1536次    作者:    来源:

   “因为沟通,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慈悲。”“寻根夏令营”班主任——乐清中学教师李见雪在日记里写下了这句话。

  “寻根夏令营”里的海外乐清孩子,不喜欢太被关注,但自己又喜欢管点“闲事”;不喜欢同龄人不守学校的规则,但自己上体育课又有点散漫。

  第二代移民,与他们父辈的区别是,第一代有很强的文化归属感,第二代已逐渐淡出这种感觉。

  他们是华裔,又是国际公民。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乐清中学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15名来自法国、意大利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在为期21天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中,磨擦、碰撞、融合。

  不愿被围观

  在李见雪老师看来,寻根之旅,寻找的就是一种归属感。然而,夏令营中发生的两件事情,令身为班主任的她困惑不解。

  在此次“寻根夏令营”中,每位营员均发有两套营服。开营不久,李见雪发现营里的几个年岁稍长的孩子不愿意穿营服。询问原因,营员们只说,两套营服换不过来。

  一开始,李见雪也以为孩子们纯属不喜欢而已,就像学生不喜欢穿统一的校服一样,喜欢穿更能展现个性的衣服。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营里有位中法混血的小姑娘长得非常漂亮。洁白的肌肤、褐色的眼眸以及微卷的金色长发都令这个小姑娘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课外活动时,不免有些学生会向营员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一些大胆的学生还会围着小姑娘以及几位年纪较小的营员问长问短。

  由于年龄还小,被围观的小营员并不太敏感,总是笑嘻嘻地用自己并不流利的汉语尽量回答围观者的提问。可是,年岁稍长的营员对此却颇为反感。

  一次,营员小志找到李见雪,开门见山:“老师,我们也是中国人,我们和他们不是一样的吗,他们为什么喜欢看我们?”随后,这名营员耷拉着头,不无委屈地说:“我们在法国时,他们说我们是中国人,到了中国他们又说我们是外国人!”

  小志的话立即赢得了营员小林的共鸣。今年14岁的小林6岁时随父母去了意大利,不会说普通话的他,乐清方言却说得还不错。他打心底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甚至要细分到“乐清人”这个范畴。由于一直未加入意大利国籍,在意大利,人们自然认为他是中国人;可是到了国内,由于汉语水平有限,他又常常被人视为外国人。这令他很困惑。

  “我不喜欢穿营服,我不喜欢他们老看我!”小志一字一句说出心声。“我也不喜欢。”小林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应和道。

  与土生土长的孩子不同,在国外生活过的孩子有一个特点,热情、开朗,想法不会藏在心底。对于“老被人关注”的不满,营员们从不掩藏。于是,矛盾难免会爆发。

  7月18日下午,开营的第七天,李见雪突然接到电话称,一名营员在体育馆跟乐中分校高一段的几名女生吵了起来。李见雪匆匆赶去时,高一段的女生已经离开。

  营员小陈气鼓鼓地道出了原委:原来当天早些时候,学校高一段几名女生不经意间在营员的面前说了句“我们的祖国很美丽”。此话令生性敏感的小陈很反感,冲着说话的女生嚷了句:“神经病!”

  下午体育课时,小陈发现几名女生又在窗户外观看,于是对着她们做了一个不友好的手势,一名女生感到受辱,亦以手势反击。于是矛盾更加激化。

  李见雪事后找到那位女生进行沟通。当李见雪说,作为学校学生应该谦让客人时,女生反驳道:“体育馆是大家的,难道看都不能看?”

  今年是乐清市首次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这件事,让第一次接触此类夏令营的李见雪触动很大。她的内心也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究竟该如何帮助营员们真正地找到根,找到归属感,同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他们明白自己有着架起两国之间友谊的桥梁作用,这是最需要思考的。

  最后在李见雪的努力调和下,两个孩子冰释前嫌。

  “因为沟通,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慈悲。”李见雪在日记里写下了这句话。

  对于孩子受到特别关注的现象,营员周杰西的母亲却很释然。

  杰西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乐清人,中法混血的杰西和妹妹都有着出众的气质。周母在法国生活了20年。儿子出生后,她几乎每年都带儿子回国探亲、旅游。子女受到特别关注,在周母看来在所难免:“他们一直以来都受到关注,所以不必太往心里去。”

  坚持刚性规则

  当然,不愉快的事情只是少数。轻松、愉悦,是这次“寻根之旅”的主旋律。

  营员们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中文、音乐、体育、劳技等。有一天上午,劳技老师教营员们剪“喜”字。营员小陈对喜庆的红双喜爱不释手。中午回寝室时,执意要把自己剪出来的两个红双喜和窗花贴在门上。

  李见雪笑道:“我们这儿一般都是要结婚的人才贴‘喜’字的。”小陈不畏世俗:“我不管啦,这么好看我要贴起来!”

  “他们很可爱,热情豪爽又纯朴。”辅导员陈奕铭这样点评自己的营员。这个刚刚参加了高考的大男生,坦言在这次夏令营中当了全职保姆。

  21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陈奕铭和另外几个辅导员与营员同吃同住,平均一位辅导员与两名营员住在一个寝室。

  辅导员金博渊寝室里的两个小男生岁数比较小。刚开营时,两个小男生每晚都要闹得很晚才肯睡觉。安全永远是第一,刚开营那个星期,金博渊就像母鸡带小鸡那样,绕着两个小家伙团团转。

  “简直快累散架了,小家伙们早起晚睡,还从来不睡午觉,精力旺盛得不得了!”说起刚开始那个星期的遭遇,金博渊连连摇头。

  好在,金博渊很快找到了规律——营员们对荣誉很看重。

  于是,辅导员们在每个寝室贴上了作息比赛表,就团结友爱、睡觉、关灯出门、桌子、卫生间、地、床等方面情况进行评分,优秀者贴以星星为赏。

  令金博渊们没想到的是,营员们对这些星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但克制自己的行为,还会督促室友注意细节。有了游戏规则,营员们尽管还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但不会“出界”。

  甚至,班主任李见雪的值班室里,还会“溜”进个把愤愤不平打小报告的营员:“老师,小志的桌子那么乱,怎么会有两颗星星?”

  7月27日,游览过雁荡山后,营员小陈回寝室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各寝室的星星上升情况。当看到小志的桌子杂乱无章却拿了两颗星星后,小陈有点不爽,找到李见雪抗议。

  “今天上午出门的时候,小志的桌子很干净啊。你可以问打分的莹莹辅导员。”李见雪建议。

  “我不信,他的桌子从来都那么脏,还比不上我的,为什么我只有一颗星星?”这个14岁的大男生开始撒娇。

  “你可以找莹莹辅导员,看看自己究竟哪里做得不够好。”李见雪引导道,小陈恍然大悟,一溜小跑去找莹莹辅导员。

  孩子离开值班室,李见雪笑着摇摇头。这些华侨孩子的质朴、纯真令她感到格外难得:“他们看重的不是星星,而是对自己的认可。”

  金博渊注意到的一个细节是,这些小营员都特别实在。别看很多小营员都拿着IPAD等高端数码产品,去超市买瓶饮料却要对比很久。

  “他们会去注意饮料的净含量,问我哪个饮料更实惠,而且这个现象非常普遍。”这迫使金博渊每次跟营员们去超市,都要做上几道数学口算,做错还会被笑。

  在陈奕铭看来,营员们对原则的遵守几乎达到了较真的程度。

  有一次,营员小超看到有学生在宿舍楼下领取外卖。由于学校明文规定不许买外卖,所以小超很吃惊:“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这些食品不卫生,校长不管吗?”

  陈奕铭向他解释,难免有个别同学不守规矩,错过了吃饭时间。没想到小超很愤慨,执意下楼警告这些不听话的孩子。

  “我们会觉得很难想像,这不是多管闲事吗?”陈奕铭说,但他真真切切被营员们这种的本能反应所感动。

  散漫体育课

  在众多老师中,体育老师许方港最受营员们欢迎。因为有着一身中国功夫,营员们笑称许方港为“许功夫”。

  7月27日营员们去雁荡山游览,陪同游览的许方港受到了空前欢迎。班里最调皮的营员执意要与“许功夫”同排坐。一路上,“许功夫”更是被前拥后簇,景区小店里出售的弹弓、木剑,营员们都要拿来让“许功夫”演示一番。

  本以为有这么受欢迎的“许功夫”,体育课应该热闹非凡。怎料,7月28日下午,记者跟团上课,“许功夫”的体育课只来了三名营员。其他营员两手一摊:“太热了,我不想去上课。”然后,自顾自在打着空调的教室里听音乐、玩IPAD、对结业晚会进行彩排,令记者大跌眼镜。一位辅导员解释道,可能是最后两天上课,营员们的心难免有些散,有几位营员正在为开学后的历史竞赛做准备。

  来上课的营员太少,“许功夫”临时将课改成了排球课。对于这样的散兵状态,老师和辅导员们习以为常。法国的自由与随性在这些小营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当记者询问其中一名来上体育课的营员为什么会来上课时,小家伙指指许方港,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因为他会功夫,像功夫熊猫!”

  听说孩子们在国内“自由散漫”,营员杰西的母亲哈哈大笑:“在法国,很多父母对孩子很宽容。打个比方,有些家长会宽到让孩子抽烟。”

  但杰西的母亲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好一点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杰西的法国爸爸亦是如此想的。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以一概全。”杰西的母亲说。

  营员们的一些行为令土生土长的同龄人不解,而学校里的许多现象也令营员们困惑。

  本次夏令营的辅导员多为乐清中学的学子,赵乐珍便是其中之一。

  一天晚上,一名小营员指着对面教学楼里的璀璨灯光问赵乐珍,那里为什么还不关灯。赵乐珍告诉营员,有学生正在教学里上晚自习。

  营员不能理解“晚自习”这个名词,赵索性解释道,是学生们在写作业。怎料,赵的解释令小营员更为不解:“我们写作业只要20分钟,他们为什么要这么久?”

  小营员的问题一下子把赵乐珍问住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久?”赵乐珍一时也答不上来了。

  要让这些快乐、无邪的孩子知道家乡正在盛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赵乐珍不知如何开口。

  我还要再来

  小林是营里惟一生活在意大利的营员。由于不会普通话,初来乍到时,小林上课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听不懂”、“不知道”和“我不会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甚至,他把回国参加夏令营说成一梦之故:“是家长给我报名的,一开始我还犹豫要不要来。但是有一天,我睡觉的时候做了个梦,梦到来家乡非常好玩,于是就决定来了。”

  杰西的母亲很尊重儿子的选择,尽管以往每年都会带子女回国探亲、旅游,但是让儿子参加此类夏令营还是首次。

  “其实国内类似的寻根夏令营有很多,乐清营离家近一些,看他是否能适应。我们会尊重他,如果他觉得好,我们明年还会让他再参加类似活动。当然,都要看他自己的意愿了。”

  家乡确实好玩,学校除了为营员们安排中文、武术、劳技、音乐等常规课程,还加入剪纸、米塑、包饺子、唱民歌等有中国特色的课程。难怪乎辅导员金博渊大赞:“跟着营员,我们也接触了很多以往没接触过的家乡事物,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乐清民俗风情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不会普通话的小林坐在最后一排,由辅导员陈奕铭、徐野木等人用乐清方言解释课程内容。7月19日,开营一个星期后,原本连“一二三四五”都要手把手教的小林勇敢地坐到了第一排,积极与老师互动。

  每天读古诗或朗诵课文都属小林读得最响亮,而且会配上手势设法让自己记住。中法混血儿周杰西受其感染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林并不知足,每天还要写几个汉字拿到老师和辅导员处炫上一炫,以博夸许。

  “其实孩子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只要能够适当地夸奖、鼓励,他们就会学得更好。”有着十余年专职心理学教育经验的李见雪如此分析。“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在此次夏令营活动中颇有体现。

  如今,小林的普通话已经相当流利。记者上周五第一次见到他时,小林热情地走上前,小大人似地伸出双手边握手边笑道:“你好,你好。”握手礼毕,又转头偷偷地用普通话问班主任李见雪:“老师,我今天的衣服搭配得好看吗?”逗得几位辅导员抿嘴微笑。

  7月27日,雁荡山归来的路上,导游邀请每位营员用三句话形容当天的游览感想。营员中年龄最小的姚锦达用生涩的中文说:“雁荡山好玩,水很干净。”停顿了一下突然冒出一句:“我还要再回来!”

  此时离21天的夏令营活动结束还有三天。就在前一天,小林跑到李见雪跟前撒娇:“别的营地都有40多天,为什么这儿只有21天!”说这话时,林、李两人颇为感伤。

  专家解读

  YUEQINGDAILY

  ■

  [

  ZHUANJIAJIEDU

  个体文化冲突促进社会文化融合

  陈琼琼(纽约州立大学高等教育博士生)

  关于第二代华裔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现象,其本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与文化流动对整个社会变革的影响,即个人能动性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而第二代华裔的个人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认同,二是文化归属感。

  所谓的身份认同,即对自我的定位,包括“我是谁”,也包括了“谁与我不同”这两个问题。但是身份认同不是单一的认同,在华裔身上表现出来的则是多重身份的认同,即我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法国人,但不是单一绝对的哪国人。个体身上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正是这种冲突促进了全球社会的文化融合。

  华裔在多重文化的背景下里,对不同的文化有更大的宽容性,多元的背景也为他们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在他们的身份认同里,他们觉得我也是中国人,比起土生土长的法国人更容易接受中国文化,可以化解文化的误解,起到一种文化桥梁的作用。

  所以“寻根夏令营”非常有意义,文化的了解需要亲身的体会,来到中国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也会与中国的学生建立联系和社交网络。在网络化世界,这种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他们回到法国,物理距离会变远,但这种文化距离却在拉近,从而影响到法国当地社会网络中的文化。

  中国整个民族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民族,它的文化聚合性非常强。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以及强烈的文化眷属感。故乡承载着人们最初的记忆和最初的文化源泉。通过“寻根”,不仅是身份上的认同,也是文化上的一种融合。

  第二代华侨与第一代华侨的区别是,第一代移民的文化归属感更加强烈,与他们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 但第二代移民通过父辈间接建立起与祖国的联系,所以这种文化归属感在不断地被削弱。随着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第二代移民正在走向一种国际公民的身份,从而带来文化的流动与融合,进而改变这个社会的结构。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
浙江省乐清市侨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1556号 咏唐科技 全程设计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