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乐清
乐清龙档喜成国家级“非遗”
发表时间:2008/6/16 14:27:07    浏览量:1532次    作者:    来源:

    本报讯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我市的乐清龙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至此,我市已拥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介绍,一个县级市拥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多见的。

    乐清龙档由“板凳龙”发展而来,据称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乐清地处瓯江口和海滨,风灾、水灾频繁,西乡一带每逢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七,很多村子都要舞龙档,寓含着消灾避邪、祈求平安的美好祝愿。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乐清柳市一带乡村,龙档最为盛行。乐清龙档的“档”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雕有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档的两头是龙头龙尾,采用透雕、浮雕、镂雕等工艺技法,造型层次分明。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乐清龙档上的龙灯点亮时,表演者持档身下的木柄舞动,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道光年间,翁垟镇后西门村杨忠发和他的徒弟葛雨亭都是当时的木雕龙档名手。清末民初湖头沙岙桥头雕花名手黄福昌,在乐清西乡雕刻龙档“亭台楼阁”及首饰亭,更有独创之技。黄杨木雕名家王凤祚(翁垟前街人)是上世纪30年代乐清雕刻龙档的高手。目前,制作乐清龙档的艺人以柳市四代传承从事乐清龙档生产的黄德清、黄北父子最有名气。随着历史的发展,乐清龙档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从原来简单的单人立体圆雕发展成一块木头雕“双人”和“三人”乃至“群雕”戏剧龙档人物。

      据了解,我市共有乐清龙档、乐清首饰龙和蓝夹缬制作技艺3项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乐清日报 记者:徐琴微)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
浙江省乐清市侨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1556号 咏唐科技 全程设计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