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七里港至黄华的海岸线过去,一路上,叮叮当当的器械碰撞声淹没了施工者的吆喝声……“目前,我市船舶企业手持订单1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是国际订单。但由于诸多原因,一些企业历经风浪后,又一次‘驶进了窄道’。船舶工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再次遭遇‘瓶颈’。”昨天,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虞元来道出了船舶企业家们的共同心声。
多部门把脉“航线”
近几年我市的船舶制造业通过整治、联合、兼并、重组和提升,从量变进入到质变阶段。随着船舶制造业的硬件设施不断提升,如何发展软件设施已成为该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温州市经贸委、温州市港航管理局、温州海事局、温州市电力局、温州市水利局和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及我市有关部门于7月4日会聚乐清船舶基地,一起把脉“航线”,就船舶工业如何“驶出瓶颈”进行现场探讨和调研。
船舶制造业不断壮大
我市的船舶制造业历经了多次洗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50多家小船厂发展到现在的22家船业公司。近几年来,欣顺、东方、帆顺、中杨等4家船业集团快速崛起。欣顺船业集团今年产值预计6至7亿,东方船业集团去年已成为第一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船舶企业。
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在宏观调控、原材料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大气候里,船舶行业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整体状况还不错。今年1至6月份,我市已完成船舶上水20 艘,目前在建船舶有103艘,今年下半年预计上水48艘,预计今年产值可达50亿元。
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市的船舶工业行业目前面临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由于海域使用权审批十分困难,而各企业的船台已全部投入使用,因此海域使用仍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特别是近些年来,国际造船业市场已向中国转移,而造船高级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再加上目前我市生产用电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都成了制约我市造船企业发展的关键点。
针对目前我市造船工业遇到的困难,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为企业的发展“导航”。特别是对于一些审批手续繁琐,时间周期长的程序,要简化手续,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有关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以促进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乡镇还要加强协调,以切实落实各项政策要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只有“政企联动,一起攻克难关”,我市的船舶工业才能“驶出瓶颈”。(来源:乐清日报 作者:记者 叶长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