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乐清
南怀瑾故居南怀瑾故居明起重新开放 感受乡贤的故里情怀
发表时间:2014-9-25 10:57:41    浏览量:2154次    作者:    来源:

    9月25日,位于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社区地盐村的南怀瑾故居,在经过修葺后将重新开放。以此展示一代国学大师的生平、作品和对温州的贡献。
  在开放之前,记者先行“探营”。和一般名人故居相比,这个故居最大特点是除了个人纪念和静态陈列外,还强调了公众属性和动态文化传承,成为周边居民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式故居:展示生平贡献


  南怀瑾故居毗邻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长春楼,占地4.29亩,房屋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体呈两层楼中式风格,三面环水,白色围墙围绕建筑,围墙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质或仿木质的大门、梁柱刷成褐色,门前匾额书写着“南怀瑾故居”。
  迈入大门,庭院左侧是南怀瑾手持书卷的站姿全身铜像,由他的学生等人捐献,在中国美院老师和本地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下完成。铜像身后的金粟苑是故居的主要建筑之一,得名自南怀瑾在台湾的居所,里面展示他的生平经历。其他陈列室分别展出南怀瑾的照片、书著、书法作品、金温铁路修建资料,以及书画界人士为缅怀他所做的书法等物件。
  穿过金粟苑,走向位于后院二楼的陈列室,这里集中展出66封南怀瑾与他人书信往来的拓片。从这些书信中,可以一窥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生活片段。故居内房间装饰和家具,参考了太湖大学堂和恒南书院的风格。


  生前意愿:坚持向民众开放


  翁垟街道宣传委员金林勇介绍,故居旧址是南怀瑾从出生到17岁的居住地,只是当时的老房子没有保存下来。目前这里展出的实物并不丰富,尤其缺乏南怀瑾生前使用物品或书稿作品手迹。但和其他同类性质建筑相比,故居更注重融入本地居民生活,这也是南怀瑾生前的意愿。
  1992年,南怀瑾同意并出资,将老家扩建,取名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中心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人文娱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村民称呼它为“乐园”。在故居开放前的准备现场,地盐村老村支书叶中华正在往故居搬运家具,他是当年乐园筹建的见证者。他说,20多年来,早上大家在这里练拳,晚上到这里跳舞,下雨则进室内看书。正是对这里的感情,如今79岁的叶中华,在这次重新翻修中自愿前来帮忙。
  3年前乐园启动修建,中途因南怀瑾去世改名为南怀瑾故居,但仍保留为村民服务的理念。除了修整过的庭院更适合大众活动外,故居还开辟出视听室,放置投影仪和座椅,供居民听书听鼓词;有专门的阅览室,放置南怀瑾书著、温州本土文化书籍和国学书籍;有书画室让大家展示个人才艺。故居还注重开展传统文化传承,设置会议室为今后举办国学交流活动、儿童启蒙教育提供场所。故居开放首日举行的“南园秋高”文化主题论坛,正是这种尝试的体现。


  温籍名人:弘扬国学兴建铁路


  南怀瑾,温州籍文化名人,1918年出生,2012年去世。孩提时接受私塾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而后潜心佛典。赴台湾后,先后执教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后又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他长期研究国学,著有《论语别裁》等大量著作,对儒释道、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均有涉猎。
  南怀瑾对温州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圆了家乡百年铁路梦。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曾勾勒出东南贯通的大动脉,但此后百年间,温州铁路7次兴建、开工3次、停工3次。“金温铁路事,义为国家与桑梓福利,极望有期于成也。”南怀瑾说,温州人需要铁路,他便为家乡修好。他建金温铁路的另一层深意,是打破铁路建设运营体制的尝试。金温铁路修建时,他坚持还路于民,铁路修成之际,他践行诺言交出股权全身而退。
  晚年,南怀瑾主持创办太湖大学堂作为教学基地,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修建一条“人道之路”。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
浙江省乐清市侨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1556号 咏唐科技 全程设计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