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乐清
两岸学者首聚乐清研讨华侨史专家朱镜宙
发表时间:2015/1/21 10:47:05    浏览量:1492次    作者:    来源:

 

  2015年是朱镜宙诞辰125周年,也是其逝世30周年。1月10日—11日,以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为学术指导单位,乐清市委宣传部、统战部联合主办,乐清市社科联、侨联承办的朱镜宙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朱镜宙故里浙江乐清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社科院、上海市档案馆、西北师范大学、浙江省社科院、台湾中研院、台湾成功大学等专家学者以及章太炎先生孙子章念翔与温州、乐清本地文史专家嘉宾共110余人,研讨朱镜宙平生功业。现摘研讨涉侨内容的部分精彩片段。

  生前笔友回忆,著作《英属马来半岛》台湾重印情景
  10日上午主题发言时,朱镜宙生前笔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会员、台湾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室召集人秦贤次,首先历历回忆了自己与朱镜宙晚年的交往,自1974年夏开始,此后3年多时间,与朱镜宙通信总计36次,并向乐清捐赠了三十多封朱镜宙书信以及俩人合影影印件,弥足珍贵。
  先生的第一封信答复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随函另寄赠《梦痕记》(回忆录),供我参考用。当时先生85岁高龄,我32岁。后来我常利用公务出差之暇,前往台中或菩提医院或正觉寺探望他老人家,有时也带水果去。
  1976年7月22日朱镜宙给他来信,提及旧作《英属马来半岛》一书早已绝版,手中无此书云。当时,我得知日本国会图书馆及天理大学图书馆各藏有《英属马来半岛》一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图书馆藏有《民国政制改造论》一书。赶忙告知先生,并言可转托友人之友人代为复印回来。先生得知后于7月26日来函云:“空谷足音,令人喜出望外。”
  在他89岁高龄那年,先生写信给我谈及身后事时,自己死后“不讣告、不收礼,火葬后将骨灰弃之大海,结束一生,还之太虚,清白乃身。” 而他他在《梦痕记》四版自序(1976年12月)中又这样说道“我子孙如能善体此意,将我骨灰,携归故乡,与我父母同埋一处,俾得长依膝下,稍赎前愆”。1985年10月,先生在台中病逝,当时台湾也有土葬,他选择火化,骨灰寄存于台北善导寺。这说明了他极深的思乡之情。

  社会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改造社会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志强在发言中认为,朱镜宙的社会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改造社会而研究。他调查华侨教育状况是为改善华侨教育;他调查新加坡、马来西亚社会状况是为了改善那里华侨的处境。后来他主政西北甘肃陕西财政,在调查基础上更进一步到践行改造社会。在《梦痕记》中他以大量篇幅记述江南农村生活习俗和宗社礼俗,把习俗与礼俗作为中华历史文化来记载的。《梦痕记》还有大篇幅记述了当时江南农民的生活状态,这是他积80多年生活经验,对幼时农村生活状态深入考察结果,为我们留下记载社会实情的可贵资料。我们要学习朱先生的求实精神,研究社会,了解社会,准确把握国情,贡献于社会。

  其华侨教育观,就是从华侨实际需要出发
  朱镜宙生活的年代,很多人认为华侨教育存在比较大的危机。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李章鹏认为,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朱镜宙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华侨进行民族观念教育。华侨因为地域、语言的不同,分成了很多帮派,各帮壁垒森严,宛若异国,毫无民族观念可言。同时华侨中还存在党同伐异等现象。因此先生极力推动办学办报,希望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另外加强常识普及,以此泯除省府界限和党见差异。
  先生的另一个观点是,华侨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由华侨自行决定、自行主持。根据当时的形势,先生认为华侨和祖国应该加强实业上的联系,发展经济,做到华侨和祖国的经济相互促进,而非在政治和教育上联系过多。先生的华侨教育观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其对南洋尤其是新马地区华侨教育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之上,他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在致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蔡元培的书信中,都得到了完整细致的表达。
  如果将先生的华侨教育观与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其教育观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从华侨实际需要出发,提出华侨教育让华侨自主的主张。这个主张在当时虽然说不上石破天惊,却也应者寥寥,可是这个主张恰恰暗合了某种历史潮流,即华侨在地化这样一个一直存在的历史潮流。

  朱镜宙的华侨观,至今依然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朱镜宙三下南洋,总居留时间不长,却通过观察、调查、研究,成为研究南洋问题最为深入者之一。中国侨联华侨历史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华侨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夏凤珍在题为《朱镜宙的华侨观及其当代启示——谨以此文纪念朱镜宙先生诞辰125周年》的发言中认为,梳理了朱镜宙华侨观的主要内容:南洋华侨社会已经形成,华侨是祖籍国和侨居国的贡献者,华侨须自助、自救,须理性爱国。华侨要团结,要重视教育。这些观点的背后是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时局的灵敏感,对华侨的深情感以及对未来中国强大及华侨发展的期许。朱镜宙的华侨观至今依然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加强和谐侨社建设、华文教育、南洋问题研究和海外侨情调查等。

  研讨会上,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俊美,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秋光,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家成,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学继,上海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志茗,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史料编研部主任科员董婷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尚季芳,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张力,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文学院助理、博士后研究员吴姗姗以及温州市社科联、博物馆、图书馆和乐清本土等4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在上午的主题发言和下午分组学术交流中,纷纷就朱镜宙的生平经历、社会研究、财经活动、诗歌艺术、师友交往、佛学思想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论述,真知灼见迭出,让听众受益匪浅。
  此次研讨会收集了30余篇论文,涉及朱镜宙生平、交友、著述、新闻、政治、财经、佛学等方面活动内容,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佳作,代表了国内当前朱镜宙研究的最高水平。研讨会上,一些学者、专家还提供了新的史料,为进一步深化对朱镜宙先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与会人员认为,这次研讨会虽然以纪念朱镜宙先生为主题,却挖开了民国史研究的一个富矿,树立了乐清社科研究更高的标杆,打开了更宽阔的人文视野。朱镜宙是民国时期的人物,是从乐清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朱镜宙先生不但是乐清的,也是全中国的,不仅仅属于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更属于中国近现代富国强民的伟大历史,他的事迹,对于当代中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在会上作了学术总结。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科研处处长杜继东、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永太出席研讨。乐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强、市政协副主席万昌春分别在开幕式、闭幕式上讲话,乐清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宣传部长林霞主持开幕式。
  11日,专家学者们还瞻仰了朱镜宙故里和雁荡山遗迹。
                                                     (有发)

  人物名片
  朱镜宙(1890-1985),字铎民,乐清虹桥镇瑶岙人,章太炎三女婿,中国新文化运动活跃人物、辛亥志士、著名民国报人、金融财税专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创办杭州《天钟报》、温州《天声报》等,历任上海《民信报》、北京《民苏报》、新加坡《国民日报》等主编总编。曾三度下南洋。历任过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南洋经济特派员、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甘肃省财政厅厅长、陕西省财政厅厅长等职。1940年因病离职,1947年皈依佛门。1949年去台湾,1985年病逝。2002年,遵照其遗愿,骨灰归葬故里瑶岙。以及甘肃省财政厅厅长、陕西省财政厅厅长等职,1947年皈依佛门,1949年去台湾。2002年,遵照其遗愿,骨灰归葬故里瑶岙。
  遗著有《咏莪堂全集》等十多部,其中《五乘佛法与中国文化》《八大人觉经述记》《论地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维摩室剩语》四部书被《中华大典》宗教类收录。《英属马来半岛》《民国政制改造论》《梦痕记》三部书被《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收录。《英属马来半岛》初版发行不仅,受到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电话召见,并赠款勉其为国继续效力;2012年,该书还被《中国边疆研究资料文库》收录出版。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
浙江省乐清市侨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1556号 咏唐科技 全程设计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