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峭的斜坡,几匹骡子驮着颇重的施工材料,在工人牵引下向山坡上走去;半坡处,工人卸下材料完成水泥搅拌后,用肩膀扛到坡顶对山体进行浇筑……这是7月10日10时许,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在芙蓉镇雁南村小舟山乌潭坳头地质灾害点看到的施工场景。眼看着主体建设一点点完工,不久便可全面完成治理验收,该村村委会主任林明海心里悬着的巨石终于落了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加固后,村民住着就安心了。” 受去年台风“利奇马”影响,该村村民林时权等几户背靠山坡的民房,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林明海回忆,台风“利奇马”带来的持续强降雨,最终导致了该处山体出现滑坡,冲刷下来的土石约有680立方米。“裸露出来的山体目测约有2.5亩,滑落下来的石块严重破坏了林时权的厨房。所幸人员提早转移,没有造成伤亡。”林明海说。 记者了解到,去年滑坡发生后,经专业机构研判,这处山体还有潜在滑坡方量约450立方米,对坡脚的住户安全存在严重威胁。为此,乐清市将该处列为重点隐患,开展工程治理。芙蓉镇副镇长施俏隆介绍,芙蓉镇辖区内各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去年12月就已完成勘察和方案设计、会审,由于今年年初疫情影响,开工延后,4月15日才正式进场。 为了抢回时间,芙蓉镇工作人员、小舟山乌潭坳头村干部们拧成一股绳,几乎每天和十几名施工人员一起“泡”现场,抢抓晴好天气,经常连夜施工。“市里经常派专家进行技术上的指导,镇里也安排了专人实时监工,配合我们施工方。施工中一遇到困难,镇里农办的工作人员就立即来到现场,协调解决,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喏,这几匹骡子还是他们帮忙一起拉来的。”现场施工人员梁世海指着正在作业的几匹骡子解释,原计划7月6日该点要进行浇筑网格底梁和水沟,由于雁南变压器离施工点线路长,电流不够,电机无法起动,而其他机械设备因路小无法进场施工,导致工程停滞。 山坡陡峭,靠人工几乎无法完成材料运输,经过商讨,最终决定组织骡子队进行材料运输,它们先将施工材料驮到半坡,在骡子无法再驮上的地方设置水泥搅拌点,通过人工将混凝土搅拌后,再采用人抬肩扛的方式将水泥送上坡顶。“一趟一趟背特别耗体力,背的时间一长就容易磨出血。好在村里、镇里的工作人员及时增加工人分担工作量,有时人手不够,镇村干部们就自己上,大伙儿看了都很感动。”现场一名正在休息的工人赞道。 “芙蓉镇‘六重’清单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遇到难题的小舟山乌潭坳头灾害点,各点的治理工作均可按期完成。”施俏隆说。 “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安全;施工方务必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监理方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工程质量;相关各单位一定要多沟通多配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按时完工。”当天下午,乐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分布在智仁乡和雁荡镇的4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就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等进行分析,对施工次序给出了指导意见。 据悉,为加快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复工复产后,我市打响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攻坚战,今年4月起,已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大排查,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174个,其中重点防范区148个。市资规局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向第三方技术服务咨询单位购买技术服务,对全市今年列入“六重”清单的25处治理工程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并督促进展偏慢的工程,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力争按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目前,第三方已经对全市各治理工程施工点提供了50余次技术服务,大大提升了各点进度。同时及时下达项目补助资金,对预算在50万内的工程提前拨付70%资金费用。”市资规局地质与矿产管理科科长孟鹤林介绍,自整治攻坚战打响以来,各地逐一排查隐患点,自我施压、拉高标杆,抓紧抓细各项整改工作,实施挂图作战,截至目前,乐清在全市省系统库内的186处地质灾害点已核销166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