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引智”从“输血”转为“造血”
2007年,国家“引资”力度仍然保持强劲,但政策重点已经向“引智”倾斜,可以预计,2008年,将会形成“输血”为辅、“造血”为主的政策基本结构,政府功能也将由引导就业发展至服务创业。
2007年3月,人事部、教育部等1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把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作为开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的重点。由于高层次留学人才是留学人才群体的核心和骨干,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因此,2008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绿色通道”这种方法,吸引他们回国工作,并带来国外技术和资金为我所用。
2007年末,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人事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08年中国将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力度,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并将完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重点资助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潜力和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这意味着海归科学家和其他科研人士在国内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大胆探索,2007年8月,在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中体现了“宽容失败”的原则。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现在,一些创业园区也出台了一些与“宽容失败”相关的具体措施,一种更为宽松、更为人性化的科技创新氛围正在形成。“造血强身”已经是蓄势待发。
各地吸引海归更加热情更加灵活
为了加大“造血”力度,2007年,地方政府以一种更加灵活与主动的姿态招纳贤才;2008年,这种热忱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
2007年,各省市纷纷奔赴国外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主动纳才。2007年10月,江苏省人才交流合作洽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吸引了来自全英各地高校的近300名中国学生学者参加,海外留学人员与政府领导者之间进行了直接有效的沟通;深圳的“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政府赴海外考察“纳才”的各项活动也毫不逊色。
除了面对面交流这种传统的“纳采”方式,各地政府还通过经济快捷的网络开展海外人才招聘洽谈会:如实现了招聘过程的网络化,从投递简历到咨询、面试全部在网上进行,并且还首次利用多点多地视频技术在不同海外分会场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这意味着即使人在国外,海外学子也可以提前为自己拿到国内就业市场的“入场券”。这种新型的招聘人才的方式将在2008年乃至以后的海归就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2007年,海归协会、归国学子联谊会等半官方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仅11月,常州、成都、中山等地就相继建立了此类组织。很多地方政府在海归协会的幕后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在分享信息深化感情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宣传招募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当地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留创园建设步伐还会加快
从1994年中国第一家留创园——南京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成立算起,“留创园”这一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机构已经走进了第14个年头,并业已成为各地海归创业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心四大中心;而随着其功能领域的不断扩展与集聚效应的日益明显,可以预计, 2008各地留创园的建设步伐还将加快。
留创园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海归相关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入园海归企业利益与权利的体现者,这种特殊的桥梁地位使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他们为留学人员提供政策优惠、信息流通、创业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成为海归的服务中心;他们凭借优良的软硬条件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园际化的海归人才,培养成一批高素质、敢创新的优秀企业家,是人才聚集中心;他们支持留学人员跟踪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孵化,成为科技创新中心。
据统计,现在全国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超过110家。而据2007年出台的人事部《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设定,“十一五”期间,将力争使全国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达到150家左右,留学人员入园企业达到1万家。
海归就业和创业渠道多元
国内的就业需求导致了海归就业模式的改变。2008年,海归就业渠道还将增加。
2007年,“海归部长”万钢的走马上任将过去从未如此引人注目的海归公务员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从2004年,上海市开创全国之先河,将海归人士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到2007年,人事部公开向海归人士抛出橄榄枝,欢迎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公务员考试,海归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绿灯已经逐步打开。这说明,海归已经被真正当作与本土人才无异的人才资源看待——不受优待的同时,歧视性政策也开始成为过去。
同样让人倍感意外的还有海归村主任——章文琼的事迹。自从2006年7月当选为中国第一个“海归村主任”以来,章文琼的名字就频见报端。而 2007年7月,他上任满一年以来的不凡政绩更为社会各界关于新时期海归价值的讨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国内对于海归的评价已经趋于理性的今天,章的事迹代表了新一代海归成熟的就业心态和主流的价值选择。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已经成为过去,用所学知识造福家乡、回报社会的价值宣言成为了2007年海归最好的名片和标签。2008年,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将为海归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同样在2007年,以往通常被海归“忽略不计”的私营企业也开始逐步走进海归的视野,成为他们回国就业的又一去向。这说明,海归们对于自身的价值估量和对于国内就业市场的现实把握都已经日趋成熟。2008年,多样化的就业选择将渐成主流。(来源: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