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全
上:艰难岁月玉汝成
乐清雁荡山,天下奇秀。在响岭头村到灵岩景区的中段,有两巨大山岩对峙称响岩门。据说,若有人操石头敲击此岩,即发出轰轰巨响,故称响岩。
这传说是否真实确无从验证。但在左响岩脚下一户农家,经过艰苦磨炼走出的一位世界级专家,名闻世界古生物学界,确是千真万确之事。他,就是任加拿大达豪逊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受聘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古生物海洋学家章纪君。
从孩提时代起,章纪君就酷爱读书。父母念过一年书,认识一些字。所以家里有几本藏书,就被他视为宝贝。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在幽暗油灯下,在温暖的山洞里,孜孜不倦地啃读它们。章纪君的父亲在大炼钢铁的日子里,几乎捐出了家里所有的古旧财产。从家到学校,大约有3公里的沙石路,章纪君都是光着脚板,在砂砾铺设的公路上每天跳跃式地来回行走6公里。尤其是寒冬的早晨,有时下了雪,尖锐的砂跞嵌入冻僵丁的脚板,痛得实在难以忍受。就这样,他咬着牙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完这6年的小学路程。
“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没有旷过一节课。功课很好,做事极勤快。作为班长,交给他做的事情,我是非常放心。”40多年过去了,章纪君小学时的班主任张云娇老师回忆起当年的这位学生,仍是非常自豪。“有一天,我看到章纪君光着脚板,踩在冰凉的水泥地上上课,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张老师回到寝室找了一双自己穿的、不合脚的橡胶底布面鞋送给他御寒。
当时对章纪君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以至以后每到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张云娇老师——“‘一饭漂母恩’,这段恩情,在这40多年的时光历程里,在我的心里越刻越深,给我留下永恒的美好的回忆。这段艰苦的小学生活和无与伦比的师恩,始终不断地给我无穷的力量,激发我向着每一个人生高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章纪君后来在自己的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
小学毕业后,他顺利地考进了雁荡中学。和在小学一样,他仍然是名列前茅的几位学生之一,同叫也担任班干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他和另外两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被选拔赴北京参加盛会——毛主席接见红卫兵,那是1966年的lO月,第5次接见。
此后不久,学校停课了,“革命大串联”开始了,很快,文攻武卫也开始了,一场浩劫到来了。章纪君离开了学校,回乡务农,一呆就是4年。
家里生活极苦,根本没有像样的衣服,一家人都穿得破破烂烂的,没有鞋穿,把木板锯成鞋样,用废皮带解成细条串起来,做成“木屐”穿。章纪君和大哥上山砍柴。下山时太累了,鼻血一下子涌了出来,大哥慌忙采一种草药碾碎,塞在他的鼻孔里止住血。歇一会儿,兄弟俩背着柴慢慢下山来。
在这样的困苦中,章纪君仍不放弃学习。“他白天砍柴,晚上点起菜油灯读英语,或者写字。早上也是先听了英语广播后再上山砍柴。吃饭的时候,一边扒饭一边看书,就是上茅坑也带上一本书。”他的妹妹回忆。
1970年,学校复煤了,章纪君及时地去找了一些有关负责人,谈了要求上学的想法要求。1970年底,县政工组教育革命办公室副主任黄仁岳先生到雁荡,亲手交给他一份山东海洋学院入学通知书。章纪君喜出望外,欢叫着,“今日大笑出门去,天生我才必有用”。
然而真的要离开家乡,他却不知为什么有些犹豫,家乡生活虽然清苦,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故士难离呀!家里条件这么差,做儿了的要尽到自己的本分——那时候,他的二哥章纪李开石头的生意正红火呢。想到这里,章纪君局促不安地找到刚退伍不久的大哥章纪东:
“哥,要不我不去读了……”
“你说什么?!”
“外公叫我读书,可我想帮纪李开石头,为家里多赚点钱。”
“我的好兄弟,你怎么这么糊涂呢?赚钱是小事,读书才是长久之计。机会难得呀!去吧,出去好好读,为父母争气,为兄弟们争气!”大哥毕竟见过世面。
带着亲人们的嘱托,带着大哥复员带回来的仅有一件军大衣、军棉裤,和妈妈亲手做的一双棉鞋,章纪君上了路。
下:大鹏展翅翔云天
告别家乡,告别父母,辞别朋友,恋恋不舍地踏上奔向理想的征程。山东海洋学院坐落在青岛海滨的八关山上。站在山顶,那起伏的山城,碧波荡漾的海滨风貌尽收眼底,激发起章纪君对未来的
无限遐思。
然而,学校的生活是艰苦的,课堂就像战场,是无情的。只读了一年初中,而且已经停学4年的章纪君,面对大量的陌生的大学课程,深深地感到和基础较好的同学的差距。他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赶超,超过所有的人。
晚上,他利用手电筒照明,在被窝里读到深夜;在又臭又脏的厕所里,学习外语;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预习复习所有的课程。他不管寒冬腊月,每天早晨6点起床,去公园、山顶、海滨读书,长年累月,坚持不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满分。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他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全优的成绩,被同学称为有“两个大脑”的人。
1974年9月,他被分配在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在海洋二所的年月里,他参加过许多研究课题,如中日海底电缆铺设前期地质调查、东海地质调查、中美东海动力沉积作用研究、太平洋锰结核调查等。
无论在哪里,章纪君都把工作看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在他看来,工作是一种享受,辛苦是一种幸福。他相信,艰苦的工作,必将换来五彩的人生,这个世界也不会亏待辛勤劳动的人。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寒冬炎夏,他泡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工作。
章纪君的勤勉工作,获得领导的认可和信任。1975年9月,研究所领导派他赴同济大学进修海洋微体古生物。通过数年的辛勤劳动,同济大学和海洋二所共同出版了《东海表层沉积中有孔虫、介形虫的分布》、《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英文版)两部书及其它若干文章,并建立了若干有孔虫新种。这些研究文献的出版,在中国东海地区尚属首次,并在这个领域里居世界领先水平。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化石的研究内容。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人,出国深造的春天到来了。通过专业和英语的考试,1982年12月,章纪君告别领导和同事们,奔赴位于纽约的世界一流的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地质研究所。他和印尼华侨马维骅教授一起从事海洋中浮游有孔虫的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以及生物与海洋水团关系的研究。马维骅是世界上浮游有孔虫的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也是一代宗师。章纪君的第一篇国际论文就是在他的实验室里诞生的。可惜,马维骅教授因心脏病发作,不幸离开人世,才54岁后来章纪君到田纳西州的vanderbilt大学地质系从事钙质超微浮游生物研究。这是一个很冷门的边缘学科,当时在偌大的中国,真正懂得它的人,仅有一二人而已。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全面掌握了钙质超微浮游生物的知识,做了大量工作,并撰写了论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
l987年夏天,由美国国家地质凋查局资助,章纪君第3次来到美国。在美期间,他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伍兹霍尔海水海洋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聘为顾问编辑,进行学术研究工作。1991年经专家推荐考入加拿大达豪逊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海平面变化研究项目组,在领头人大卫教授麾下,攻读海洋学博上学位。
经过4年艰苦学习,他完成了4l8页的《北大西洋深海古环流的因果关系:生物和稳定同位素的证据》的博士论文,从深海浊流和古气候、生物地层的综合研究、摩洛哥底栖生物和古环流及地中海干涸说、大西洋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的深海环流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并向地中海干涸学说发出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长达20多年的地中海干涸学说,引起了国际古海洋学界的震动。
地中海干涸学说最早是1973年由华裔地质学家、瑞士皇家学院院士许靖华等人提出的。章纪君从1993年开始关注这一学说观点,并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认为地中海干涸观点的依据不充足。于是他从钻探的取样资料,盐类“牛眼”沉积的规则图样和有关地震、地质资料等方面提出了质疑。他将这篇论文交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微体占生物》杂志主编约翰先生手里,受到约翰先生的赞赏,认为章纪君的这一观点是地中海干涸学说提出以来真正的发现。不料这一新发现却因个别学术权威的横加干涉竞不能发表。但章纪君坚持把它写到自己的博士论文中。
在达豪逊大学的日子里,他以优良的成绩和出色的研究,连续4年获得加拿大国家最高奖——zaakwaltonKiuam纪念奖学金,l993年获得美国cushman基金会的全球一年一度一人的学生奖和美国地质学会的学生奖。他是那年全系获奖最多的学生。1996年,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从而圆了自己的博士梦。
章纪君现在受聘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从事古生代到现代的生物地层、古环境、海平面变化历史和含油盆地分析等工作。该石油公司的经理在赞扬他的工作时说:“我们雇佣的是最聪明的中国人。”而不说是加拿大人。章纪君热切希望有一天能够参加如火如荼的祖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身怀六稚出响岩,丈夫壮志勒燕关。赤情面首桑梓地,一片丹心越洋还。”这就是他要圆的下一个故乡梦。
【编辑:姚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