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瓯绣:
瓯绣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又称画帘。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 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咸丰三年( 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光绪年间,匝绣销往欧美与南洋各地。 民国5年(1916)温州设立刺绣局,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 桥等处,均设有刺绣社。早期工艺美术家蔡墨笑、金静芝的刺绣作品,曾在巴拿马、加拿大和美国展出。建国后,城区成立温州市刺绣社 ,广罗人才,扩大生产,具一定规模。瓯绣构图精巧,针法严谨,富有地方特色。1979年,温州匝绣厂职工用彩色丝线100多种,针法20多种,绣成高1米、宽4米巨幅绣品《红楼梦·十二金钗图》,造型生动,堪称瓯绣代表作。在香港展出时,观众踊跃。魏敬先的《白石 老人》素描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人像发绣《孙中山》、《张大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加在台湾举办的千年中国文物展。
--------------------------------------------------------------------------------
2、金版画:
金版画 是指在圆木家具(如花鼓桶、六格盒、斗、升、洗脚盂等)上所做的独特的画,这种画要经过涂画、贴金、刻画、上漆等四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贴金”、“刻画”为要着,非技术精通者莫能掌握。金版画近似漆画,但它比漆画更富丽,层次更丰富。
--------------------------------------------------------------------------------
3、剪纸:
剪纸亦称“刻纸”。
旧时在温州、乐清一带,每逢喜庆节日,民间就用镂空细刻的竹纸团花,装饰在中堂或窗户之上。女儿生了孩子,外婆给女儿送“月里羹”时,在食品匣和果品盘上,都要盖上一张用大红纸剪的“面花”,表示吉庆;人去世了,在灵堂上了贴上荷花或松柏图案的剪纸;在重阳节的登高饼上也放着“登高花”的剪纸;姑娘、妇女穿的鞋子上,大多绣着,“鞋花”,以及儿童们穿的花肚兜、花鞋、花帽子上,或绣上朵朵美丽的小花,或绣上栖息在绿枝上的小鸟等等。都是按着剪纸的花样刺绣的。因为剪纸的装饰性很强,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其中乐清刻纸,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纤绣法刻纸,即在最细的一公分之内的纸上能刻12刀,出现11条细线,每刀相隔仅半毫米。乐清的民间剪纸,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与改革,已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乐情细纹刻纸”。现在,剪纸艺术作品的题材风格更加多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反映现代生活进行了努力探索,创作了不少新作品。
---------------------------------------------------------
4、米塑:
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其大小不一,大的高达2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米望大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如酒宴上象征双喜吉祥的“龙飞凤舞”,象征幸福长寿的“焘星”、“财神”等,并作为馈赠亲友的交际礼物。旧时,每逢夏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栏街福,活动时,有米塑大。 寿桃高与屋齐,摆在街上。除寿桃面上装饰花鸟虫鱼形象外,其正背两面,还塑有《三国志》、《封神榜》、《西游记》以及《水浒传》的戏曲人物、形象逼真,色彩绵纷。 温州市名艺人邵永桂曾在一座寿桃山上的8多个寿桃上,塑造了80个人物形象,姿态各别,栩栩如生。
--------------------------------------------------------------------------------
5、彩石镶嵌:
温州彩石镶嵌是温州石雕发展的另一种新形式,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镶嵌艺人巧妙利用青田石丰富的天然色彩,把石头锯成5厘米厚的石片,按山水、人物、花卉等内容设计雕成形象,嵌在木板上(开始时为红木和花梨木、现大都为松阳樟木),拼成各种图案或人物走兽,渲染成一幅彩墨画面,然后再进行浮雕修光。 其成品造型浑厚大方,色调庄重高雅,形象栩栩如生,而原料价格比宝石镶嵌等便宜好几倍。镶嵌艺人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三堂八幅,高3米、宽2来的立地屏风,塑造了历代革新家轩辕氏、螺祖、夏禹、张衡、瓯冶子、鲁班、黄道宴、李时珍的生动形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其他如小圆镜、串堂、挂屏、茶几、三套箱等居多。 目前主要产品为立地屏风、壁挂、箱子、小镜柜等。
--------------------------------------------------------------------------------
6、瓯塑:
温州瓯塑,俗称油泥塑。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温州市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据考证,它是在古代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漆器制作技巧发展起来的。在宋代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溱泥塑色彩单调,后来艺人们将漆泥改用多种原料配成油泥。具有配色自由,可塑性强,细腻坚韧,不易剥蚀,经久耐用的优点。外加贴金、镶银装饰,使作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把堆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瓯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行业。其特点是画面多采,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作品题材广阔,品种多样,有壁画、挂屏、家具、台屏、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等,深受人们喜爱。
--------------------------------------------------------------------------------
7、篾丝穰嵌:
篾丝穰嵌是温州市特有的手工艺品。 用薄竹劈成厚2厘米、宽3厘米、粗细均匀的篾片,锯出等距细样,十字交叉卸接,编成工整的几何图案。 作为底纹,然后用白桃木或翻簧刻成花卉人物等浮雕,镶在底绞上,有暗榫紧扣,极其精密细致。 其产品开始时用于文字对联,之后用花鸟点缀成屏条、挂屏。
--------------------------------------------------------------------------------
8、龙须席:
温州各县民间妇女,自幼学会用脚踏木机打龙须席。历代相传。至今犹然。早在清朝康熙年间,龙须席就被列为温州的“贡品”之一。清朝词人纳兰容写有一首诗:“绿槐阴转小栏干,八尺龙须玉簟寒。”龙须王簟就是龙须席。 龙须草生在深山幽谷,茎细而秀。草性阴凉,质地坚韧,用黑、紫、绿三色,能织回文和蝴蝶图样,编成枕席和宋奈,躺在上面,十分清凉舒适,人们非常喜爱。 解放后经过改革,现改疏经为密经,使龙须席厚薄均匀,结实耐用,为农村妇女家庭副业,用脚踏术机制作。
--------------------------------------------------------------------------------
9、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这是一种圆雕艺术。 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温州市乐清县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 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 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 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腊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 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 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局擅长镂雕技艺,并融化姊妹艺术之长;尤其吸收了牙雕技术中的透、缕、刮和交义镂空等技法,革新了旧的技法,使 他的作品形象鲜明,独具一格;并且应中有实,静中有动,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 过去木雕大多用于雕刻佛像、建筑庙宇,雕刻龙灯,刻匾,制作屏风和家具等。经过历代艺人努力,现在已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工艺品。
--------------------------------------------------------------------------------
10、乐清剪纸 :
乐清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据说始于“龙船灯”。每逢新春佳节,乐清家家户户都扎“龙船灯”,船体内装有一台台绸制的戏曲人物场景,四周从里到外还贴着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这种细纹刻纸最大的特点是纤秀,最细的1厘米之内有11条细线,需要刻22刀,每刀相隔半毫米不到,真可以与发丝媲美。乐清妇女绣花用的帽花、肚兜花、鞋花以及窗花、面花、龙灯花等都大量使用细纹刻纸。
乐清剪纸题材新颖,风格独特,产品如“北京古代建筑”、“细纹花鸟”等,都配上绚丽多彩的包装封套,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