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之子
赵孔南:庄稼地里出来的博士后
发表时间:2007/7/25 14:50:12    浏览量:1864次    作者:    来源:

  八年庄稼活

  l952年,赵扎南出生于乐清市虹桥镇凰岙村,其兄弟姐妹6,他排行第二。

  1958年,赵孔南步入了小学学堂,并逐渐表现出其非凡的个人品质:天资聪慧。据说赵家至今还保存着赵孔南中学时代的6张成绩单,每一张成绩单评语的开头都是“该生天资聪明”。赵孔南记忆力超群,尤为老师和同学们津津乐道。关于他的记忆力,还有个故事,一个是关于他辨认种子的故事。当时生产队里有40多种种子,分别装在不同的布袋里,人们要找自己所需要的种子,往往要一个个地打开布袋。而赵孔南只要看过一眼,第二次用不着打开布袋看就知道哪条袋子装了哪种种子。原来,他光凭袋子的不同特征就能准确地辨认种子。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赵孔南参加丈量土地的事情。据说他不仅能完整地记住每一块土地的丈量数据,还能迅速口算出土地的面积,而且是丝毫不差。

    1966年,赵孔南初中毕业。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赵孔南失去了继续念高中的机会,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庄稼汉”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赵孔南像当时的“正劳力”一样,面朝黄上背朝天,白天早早出工,他年轻力壮,几乎每天都能拿到最高的工分。

    赵孔南说:“我的父母从不打骂我们兄妹,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十分深刻的。父亲总是教育我‘农民应以勤奋为本’,还经常教育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促使我在文革浩劫中能忙中偷闲读书,这为我后来考上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的确,文革期间,经历了一天的劳累,到了晚上,赵孔南并没有早早上床休息,却是与书为伴,挑灯夜读。他设法借到了文革前的高中教材,拼命自学。他还跑到村里有藏书的人家里,或者去温州找来一些被收缴的或是即将被销毁的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沉醉在《史记》、《吕氏春秋》、《诸子集成》之中。到现在,赵孔南还能背出300多首唐诗。学海无涯苦作舟,文革期间几乎每个晚上,他都读到12点钟,第二天一早又赶早外出劳动。

    在村里,赵孔南曾经担任过“种子队”队长,并为当时虹桥区农机站养过绿萍。他的绿萍养得特别好,区农机站经常请他给各个生产队讲课传授经验。由于赵孔南有如此多的优点,很快在区里有了不小的影响。1974年,赵孔南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到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读书。他的人生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十年求学路

  从1974年至1993年,赵孔南走过了20年的求学路。非常有趣的是,赵孔南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历史学家,然而从农学到理学,结果他竟与医学打上了交道。

    在浙江农业大学就读时,赵孔南的成绩相当优秀。为此,老师经常委托他给高年级的学长们上课。1977年,赵孔南毕业后,回到了乐清老家并分配到乐成农技站工作。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高考和研究生考试都恢复。赵孔南继续自学,半年后,他考上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的硕士研究生。

    1981年,赵孔南取得硕士学位。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先后在省农科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和水稻研究所工作。1986年,受国家派遣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做客座研究员。1988年,回国参与组建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1989年,赵孔南再度赴澳,在澳人利亚国立大学念博士。1993年获得理学(植物生物细胞学)博士学位之后,赵孔南去了美国,在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学院做博上后研究。

    据统计,在国内工作期间,赵孔南共在10多种科技杂志上发表论文45篇,其中17篇获得浙江省优秀论文奖;发表了20多篇从英、日科技杂志翻译而来的文章。1989年和1990年,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赵孔南与其同事撰写的《水稻辐射育种》和《植物辐射遗传研究进展》两部书。l994年以来,他又在国外10多种专业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英文论文。同年,赵孔南成功地将大白菜子叶的AA基因组从原生质体细胞培养、再生成植株,并结了种子,完成了“植物克隆”工程,攻克了国际生物工程领域中公认的最难培养的AA基因组难题。他又分别用16个月和两年多的时间,多次把油菜的AACC基因组和c基因组培养成功。他所研究的植物细胞分裂再生课题取得重人突破,论文及研究成果被25个国家生物专家所采用。

  1996年底,赵孔南完成了美国3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第三次踏上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赵孔南进入昆士兰大学免疫和癌症研究所实验室工作,开始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并很快被实验室负责人聘为助手。这件事一开始引起了同事们的不满,因为他们都是多年从事医学研究,而赵孔南仅仅是“半路出家”。半年后,由于赵孔南聪明勤奋,工作出色,逐渐赢得了众人心服口服。不久,赵孔南便被推举为实验室新的负责人。赵孔南目前在医学方面主攻的方向是“宫颈癌”和“乳头瘤”的克服。两项研究均有突破性进展。最近,赵孔南还利用遗传控制角度,找到了癌病毒合成的机理和原因,成功掌控了癌症病毒蛋白的“死穴”,从而使癌症病毒学在理论上又推进了一大步,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人类彻底消灭癌症具有重大的意义,使赵孔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肿瘤病毒合成控制机理的科学家。

    作为癌症病毒研究的权威,赵孔南说,在刚开始从事医学研究的时候,“一切从头开始,步履艰难”。特别是上述两领域的研究,两年前,当赵孔南刚提出自己的理论时,并不被同行们认可,居然还被认为是“酒鬼”之学说。后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验证了这套理论的正确性,此后的几次国际学术会议又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五十年故乡情

    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赵孔南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他的一天往往是这样度过的:早早地去实验室,同事们下班离开后,他则单独留下收拾实验室,然后开车回家。饭后在沙发上略事休息,接着又开始看书,直到零点入寝。

    同样,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赵孔南每年都要申请研究经费。赵孔南说东道西他向有关学术权威陈述申请领研究经费的理由、用途和使用说明,这不但需要娴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谈吐和仪表。他认为,如今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要具备这种才华,必须在学生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能偏废功课,要注意全面发展。他还认为,文科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超过理科。

    如今,赵孔南已年过半百了,不管是在国内工作,还是在海外工作,他总是有着浓浓的家乡情。

    1999年4月,赵孔南应邀到温州医学院举办学术讲座,乐清市侨联、留联会也盛情邀他为全市各大医院的医务骨干作了题为“乳头瘤病毒衣壳的DNA包装”的学术报告。10月份,在“温州国际文化节暨第二届商品贸易交易会”举办之际,乐清市邀请了4位乐清籍海外专家回乡参加交易会,并出席温州市政府召开的专家恳谈会,赵孔南便是其中一位。

    2001年,浙江省政府举行“百名海外博士浙江行”活动,赵孔南又一次得以目睹家乡的巨变。除此之外,赵孔南还担任温州医学院的客座教授、山东医科大学的名誉教授,每年都要同国省亲或讲学。

    在2002年7月12日给乐清市领导的一封信中,赵孔南吐露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他说:“限观故乡变化,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由衷的高兴,为故乡而骄傲。然而亦发现日下家乡要发展高科技产业难度颇大,盖因人才是大问题。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向温州医学院瞿佳院长请缨,为其培养研究人才。几年来已有几位教授、学者学成回国,其发挥作用不少,效果明显……”

    在信的结尾,赵孔南还谈到自己有心回家乡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意向,他表示打算“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为防治人类疾病做点自己的贡献”。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
浙江省乐清市侨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1556号 咏唐科技 全程设计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