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人口学博士杨秀石先生回国探亲之际,乐清市留学生眷属联谊会报道组人员采访了他。杨博士谈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并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一些教育子女和青年人应如何善待自己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当初是个药罐子
问:听你姐姐说,你在兄弟姐妹六人中最小,幼时体弱多病,尤其是哮喘病发作起来,忙得一家人抓草药煎鸡蛋给你吃。但上学后,你酷爱钓鱼、游泳,练成了现在运动员一样的体魄,是这样吗?
杨秀石(以下简称杨):是的。我在小学、初中阶段,好像比较内向,不多说话,成绩也只能算一般。但作为教师的父母并没有多加责备,只是关心询问为什么没考好,争取下次。所以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在学习上并没有感到多少压力。我觉得父母没必要过分强调考试分数,而应更多地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还记得经常因为看法不同,与老师争,特别是英语课,每逢上课,记得都是在外游玩。课余时间,我开始喜爱各种体育运动,通常的球类和田径项目等,都能拿得起,而且还都表现不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摆脱了小时候体弱多病的体质,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高考英语交白卷
问:现在的学生,如果数学、英语没有学好,就是升学的致命缺陷,你是如何弥补英语学习缺失的?
杨:1978年高考,我的英语卷几乎交了白卷。进大学后根据英语摸底考试,我被排在慢班中的中班(记得当时英语是分快、中、慢班,然后再在各班中分快、中、慢),虽说不算最差,但离最差也不远了。英语的这一排班对我打击很大,心里憋着一口气。为了这口气,我在大一和大二给自己额外增加了一套英语教材,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来拼英语,正是这股不甘落后的韧劲和毅力,使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大学毕业时,自己的英语水平虽不能说是班上最好,但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前几名了。在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也懂得了一条很重要的人生哲理:不要怕不会,只要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去学、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生中最可怕的事就是自甘落后。
苦学英语终有用
问:就我们所知,你进杭大是读地理系,后来怎么会和人口学结下不解之缘的?
杨:1982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后,最初的几年,经常为将来专业的定向,考不考在职研究生等事情而主意不定,也没能静下心来专心攻读,但我一直没有放松英语学习。当时,出国留学的概念很模糊,只是想着学好英语总会有用的。
不久,机会就来了。1984年,由国家教委组织,在全国各大专院校人口所选拔由美国人口理事会资助的赴美研究生。通知到达杭大后,人口所老师和领导都为没有合适人选而着急,再三考虑权衡后,认为我在有关人口专业和英语方面的条件最好,可以去搏一搏。当时距考试时间只有两个月,由于从来没有系统地学过人口学,只能凭借以往自己在经济地理及数理方面的基础,全力以赴自修补习人口学的基础常识。两个月后匆忙赶赴河北保定应试,结果还真有点出乎意料,我的总分在全国并列第5。
但没想到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的第一个出国梦告吹了,但我对出国留学深造却因此从原来的模糊观念变成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人口学也因此成为我的专业方向,并在行政关系上从地理系正式调入人口所。
任何艰难不放弃
问: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工作都非常紧张,是真正意义的“拼搏”,你也不会例外吧?
杨:是的。1991年5月,获取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以后,我又顺利考取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全美数一数二的北卡罗来纳人口中心的博士后。1993年博士后完成后,由于社会学在美国不怎么景气,公开招聘的教学职位不多,且竞争激烈,就在我准备放弃高校教学而转到公司工作时,我却被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欧道明大学(Old Dominio University)聘请为社会与犯罪学系的助理教授,开始了我在美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
与国内相比,美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教学量重,对教学质量监控严格;二是所谓的终身制(Tenure system)。简单地说,在美国的高校中,所有新雇的助理教授都尚在试用阶段(Probationary),此一试用期通常为6年,试用期满时,由校外学科专家,系、院和学校逐级按学校的条条框框,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专业服务等,进行严格评审,匿名投票表决,获多数赞成合格票者才授予终身制。
就像所有在美国大学任教的中国教授一样,我是在这样双重压力下,一边花更多的时间备课,提高教学质量,一边积极准备出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
我把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和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并从申请学校提供的暑期科研经费开始起步。旗开得胜,第一次申请就拿到了1994年夏天由学校提供的暑期科研基金。1994年6月,我首次向美国公共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简称NIH)提交了为期3年的有关中国当前流动人口计划外超生的课题申请报告。5个月后,该申请报告被无情地打了回来。经过认真修改提高,1995年夏天我再次向NIH申请,经过半年的焦急等候,我的课题申请终于获准。从那以后,我不断地向NIH和其他基金会申请课研经费,虽说多次失败,但我一点都不气馁,并于2000年再次从NIH申请到一个为期5年,关于流动人口在性病、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的合作项目。此项目是我们学院有史以来个人从校外争取到的最大的一笔科研经费,据说也是NIH资助的,在中国从事艾滋病传播的行为学研究的最大项目之一。我在学术界的知名度也因此逐渐提高。
问:你能把你对人生阅历的经验,再归纳一下吗?
杨:我的综合体会是:
第一,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总会遇到些机会,问题的关键是当机会向你招手时,你能否成功地把握住。我觉得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把握哪怕是非常微小的机会。
第二,对于机会,应该积极争取,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这点在中国文化中尤为明显:我们总是习惯于等父母、老师或领导来安排我们去做,却很少主动去争取)。
第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第四,不管做什么,要讲求效率,而且工作和娱乐兼顾,保持身心健康。
博士小档案>>
杨秀石 1958年生于乐清乐成镇,乐清中学毕业。1978年进入杭州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秋获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资助,到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留学,以后分别获得布朗大学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于1991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此后考取北卡罗纳人口中心为期二年的博士后。1993年为欧道明大学助理教授,1999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工作至今。
[编辑:施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