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之子
冯定献:冯氏刻度
发表时间:2012/12/4 10:40:03    浏览量:2782次    作者:    来源:

  采访手札 一个多月前,我和冯定献先生取得了联系,打算约定见面采访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一下出差一会儿开会,冯定献先生的空余时间比我想象的要少很多。

  后来,通过不甚直观的电话采访和此前的资料收集,一位兢兢业业于事业并倾身为华人同胞谋利的温州人形象逐渐清晰……

  在这个短暂认识的过程里,似乎用“刻舟求剑”的成语更利于对他的整理:相对流动的生命,在每一次人生起伏中都会留下不动声色的刻度,这一刻似乎流逝了,但他名片上彼此连贯的头衔却像一篇证词,证明曾经的拥有和未来的道途。

  2005年冯定献被国务院侨办推荐为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2005年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2005年担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2008年担任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副会长,2008年担任第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2009年担任中国侨联第八届委员会海外委员,2011年担任浙江省侨联副主席,2011年被推荐为首届世界浙商大会执委会副主任委员并荣获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回乡投资奖……旅德多年,冯定献在海内外社会职务已多达20多个,不过这一次,我不想用荣誉等身来记录他的过去,而是选用三个别人眼中的他来呈现“冯氏刻度”。

  愿意吃亏

  当如今十七岁的少年们还在校园里为课业发愁为今后的选择迷茫时,冯定献已经为自己的十七岁挣到了一笔丰厚的“创业资本”。

  1962年,温州乐清北白象镇项岙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新添男丁。家里兄弟姐妹五人,尚未成年的冯定献早早便当了学徒。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温州农村乡镇大批家庭作坊的诞生,为了和祖辈“穷”字分手,一支浩浩荡荡的“供销大军”随之产生。年轻的冯定献拿出四处筹借的900元钱,扛着家乡生产的五金电器样品,第一次走出温州,只身前往东北“跑业务”。

  为了让“芝麻开门”,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天,他花二十多天跑了大连二百多家单位做推销。反复上门,在冷冽的寒风中一次次解答别人的问题,终于用诚心打动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同意给他签一份3万元的合同。这是冯定献拿到的第一份合同。但就在签合同之前,他却主动告诉对方:“我们是第一次合作,您还是少订点,如果觉得满意了,再签第二单也不迟。”

  就这一句话,虽然合同只签了9000元,却换来了这家公司的信任,决定同他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彼时,他只有十七岁。勇气和自信心,就是他当年的创业资本。

  七八年后,冯定献以大连为重心,业务几乎遍及整个东北。凭借在东北积累的资金,冯定献先是在永嘉建立电器厂,继而在鹿城区高新工业园区创办了温州市华通电器有限公司;又过了几年,他创办了“港龙”服装公司,自创了“飞狼”、“港龙”两个服装皮件品牌……

  1992年,冯定献一手打拼起来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放弃,远赴德国开创新的天地。此时的他抱着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巨大“野心”,就是要把“中国制造”打入欧洲市场。他选择的起点是在充满冒险和自由气息的港口城市不莱梅,在这个仿若童话故事里的美丽城市,他开始了二次创业的冒险旅程。

  不莱梅虽美,但对于一个外乡人而言却艰难重重。当时除了公派机构,基本上还没有华人在德国做贸易。没有前人带路,冯定献只能自己开车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寻找商机:从汉堡到巴黎,从维也纳到罗马,然后再到几个岛国,最后还是一无所获地回到了不莱梅。进退两难中,冯定献在不莱梅注册成立了德国冯氏进出口贸易公司,尝试性地在德国的一个订货会上租了摊位,亮出了从家乡带来的货物样品。结果,看的人多,就是没有订货的。一问原因,原来是这里的采购商不信任“中国制造”,认为中国产品质量不好。半年时间里,他跑遍了德国近20个展销会,还是无人订购中国产品,没人相信“中国制造”的品质。

  低谷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突然降临。一家瑞士公司试探性地向冯定献的公司定了一批温州制造的打火机。为了让客户满意,冯定献严把质量关。第一批货的成本竟比原计划高出了20%。正是这一单生意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以后,许多国外公司成了长期客户,他也被冠上一个新头衔——“愿意吃亏的商人”。

  欧盟之星

  勤奋与胆识不会空掷,不知不觉间,冯定献从当年饿着肚子上路的少年变成了事业有成的杰出企业家。在侨界,他也以自己的坦诚热情,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众多荣誉。

  侨胞在海外创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商业信心的缺失以及创业资金的短缺。冯定献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动员侨胞们用“呈会”的方式,动员大家出钱,逐个帮助侨胞;待到一个侨胞的资金可以周转了,再解决下一个侨胞的困难,这样就使大多数人都能快速地从事贸易活动。

  在侨界,他算不上最有资历的侨领,却是很受中德两国领导人器重的“友好大使”,在他办公室一隅,挂着几十张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圣马力诺国家元首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非常关注冯定献,彼此经常往来,后来冯定献特意邀请他来温考察。在考察中,元首对温州的经济发展和温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大为赞叹,回国后多次向该国的许多贸易公司介绍温州的小商品,力促两国贸易往来。至今已多年过去,冯定献与这位元首仍然保持着这份友情,彼此经常联系,每年新春都会互寄贺卡。

  2007年,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女儿英瑶·特拉塞尔为会长的欧盟之星协会,将“欧盟之星”金质勋章授予冯定献,以表彰他为欧洲当地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金质勋章制作精细,蓝黄相间,呈星状,另附有一枚小型会员章。装勋章的盒子上,有特拉塞尔的亲笔手书“金质勋章”、“荣誉军团会员章”的法文字体。欧盟之星协会副主席林锦春说,军民奉献欧盟之星协会是欧洲的一个准政府组织,该金质勋章是军民奉献欧盟之星协会的最高勋章,获得此金质勋章的华人为数不多,而温籍华人更是少之又少。候选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为当地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才能得到提名。

  冯定献之所以获得这个荣誉,和他多年来致力于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分不开。在不莱梅,提起冯定献,除了他的商人身份外,很多华侨华人都称他为最有爱心的“欧盟之星”。他们忘不了冯定献在他们创业过程中给予的扶持帮助,如动员侨胞用家乡流行的“呈会”方式,解决大家创业困难;他们也忘不了冯定献最大限度去维护广大侨胞的权益。这或许就是冯定献的乐趣所在,正如他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口头禅:“一个人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能背负责任,才能一路行走得快乐。”

  荣誉市民

  身在海外,情系桑梓。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中,亟需大量投资。这一次,冯定献再度转换跑道,将投资转回国内: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

  十多年前,房地产业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当时就占据先机的冯定献却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先人一步的秘诀,他说:“有的只是谁都知道的笨办法。现在回忆起来,之所以将投资视线转回到国内,是因为心里头看好我们国家的发展。在欧洲生活期间,我去过欧、美许多地方,一路看过来,哪儿也没有中国这样朝气蓬勃,有发展势头。我想,就连外国公司都在争先登陆中国,我作为中国人如果还不把握这样的商机岂不是太可惜了?而之所以对房地产业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国家在发展,人民生活在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大。我的这些想法,自然没有什么新鲜独到之处。不同的是,我看准了就不愿错过。记得我在温州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是市政府拿到香港招商的项目,恰好我也在香港,既出于对国内房地产业的乐观,也出于报效家乡的愿望,当好些人在左右观望下不了决心的时候,我没有犹豫地把它拿了下来。”

  既然首个项目定在房地产领域,项目开始前,冯定献做了许多“功课”:研习了有关设计的参考资料,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用心记录别人的设计理念,细致到阳台、卫生间的各个角落。项目开发时,他还经常和设计师交流讨论,从中偷师不少设计技巧,但也提供了不少设计理念。

  此后,冯定献先后在温州、湖州、台州等地,开发了“献华商寓”、“献华商厦”、“利府花苑”、“博林大厦”、 “浙江国贸大厦”、“织里人家”等项目。2005年又在龙湾建起了首座涉外豪华五星标准酒店滨海大酒店,并全程参与了酒店的设计。他这样解读自己的商业思路:“投资建造滨海大酒店,是基于市场的需求。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可是温州的宾馆酒店却太少,特别是上规模的星级酒店更是如此。我认为,未来温州的旅游业和会展业会有一个更大发展,到那时,对宾馆酒店的需求肯定还会更多。”

  2008年和2010年,冯定献先后被评为温州市的荣誉市民。

  除了回乡创业,冯定献回乡之路也体现在他对公益事业的乐此不疲。他先后为国内灾区捐款捐物、为家乡捐资助学和造桥修路。通过浙江省委统战部,在浙江大学设立“献华奖学金”,捐资100万元鼓励贫困而成绩优良的学子。

  “有了这笔钱作为生活费,我就能安心读书了。”如此朴素的话语来自一名受助学生的感谢信。对于冯定献而言,投入公益不仅是给予,还是获得,其中最珍贵的礼物是67封来自浙江大学他资助学生的来信。每封信都代表一颗颗沉甸甸的感恩之心,也让他感受到作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从农民转变为商人,我时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冯定献说,投身家乡建设是一条长久的道路,他已经行走在这条路上,在他的教育下,他二十多岁的儿子也已经回乡准备接棒。(温州都市报 倪曲)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
浙江省乐清市侨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1556号 咏唐科技 全程设计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