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犹如一条绵延的纽带。林家骥这条人生纽带,把中国的乐清和美国的法拉盛紧紧地连在一起。在这条纽带的那一端,林家骥从华人最擅长的餐馆做起,让美酒香飘法拉盛;他先后还涉足建材、房地产,把“敢为天下先”的乐商精神书写在美利坚的土地上。
男儿立志当自强
回忆似一杯酒,有酸甜也有苦辣。当记者与远在美国的林家骥先生通过微信联系时,林家骥先生十分开心。他说,在他仅三四岁时,父亲就远离家乡,远赴美国。当时,农村生活十分贫困,家里全靠母亲瘦弱的肩膀撑着。
每次看到邻居家父母从田间劳作回来,小小年纪的林家骥就想,要是父亲在身边该多好啊。有时生产队丰收了,村里的主要劳动力就会召集一家人共同庆祝,男女老少欢天喜地,而林家骥无法体验这种快乐,有时还悄悄地躲起来哭泣。那时,他就在心底里暗暗下定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像他们一样,有田种,而且每年都要大丰收。提及这段少年时光,远在美国的林家骥先生声音竟然变得哽咽了。他感叹,那个时候,日子真苦啊。
他把这份心思化为动力,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在白鹭屿小学读书时,他时常也冒出念头,还是去放牛好,可以帮家里改善生活。一次,他告诉母亲:“我不想读书了。”母亲听后脸色都变了。看到母亲生气的样子,林家骥不敢再说了。中学毕业后,他就进入了当时的华侨企业——乐清县机械电器厂。他在厂里担任供销员,跑外销,当时厂里还有一位是负责内销的。跑外销一年到头都要在外面拓展业务。
“虽然工作了,但还是一心想去国外,申请报告打上去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批下来。”林家骥回忆,当时自己工作十分努力,厂里的业务都是他到外面接过来,所幸的是每次跑出去,都能接到订单。他还记得,第一次出差是去武汉,当时接了一笔大单,回到厂里,厂长表扬了他。他笑着说,他应该属于乐清最早一批供销员中的一员。
他乡插柳柳成荫
1978年下半年,林家骥工作回家,突然接到通知,去国外的申请报告批下来了。但去美国要先去香港,等两年才能移民去美国。
1979年,林家骥先去了中转站香港。刚到香港,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他就白天找工作,晚上去读夜校,学习英语。在亲友介绍下,他先进了一家餐馆,因为没有什么技术,林家骥就从洗碗、拖地开始。
几年等待下来,签证仍杳无音信,乐商不甘平庸、努力向上的精神促使他决定寻找新的职业。在亲友的再次介绍下,他进了香港一家叫福路达的丝绸花出口公司工作。
“当时工厂有三百多员工,是个不小的企业。”林家骥回忆。在老家乐清曾从事过低压电器产销的他,一进厂便发现厂里用于生产的模具相当落后,根本就是手工作坊的阵势,于是便向老板提议要进行工艺改良。岂料这一改良竟有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流水线的生产速度提升了好几倍,不但节省了成本,工厂的产能较过去也翻了好几番。林家骥当即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很快被提升为领班,后又被提拔为主管。
异国奋斗创新业
转眼三年过去了,正当林家骥在香港工厂做得风生水起时,赴美签证下来了。1982年11月,林家骥带着妻女踏上了飞往纽约的飞机,与在美经商多年的父亲团聚。
“刚到美国时,在纽约已拥有一个商场的父亲要求我进他的公司上班,可我不想在他手下干,决定自己出去闯闯。”林家骥告诉记者,为此,父亲十分生气,因为工作的事,父子俩吵了两次架。最后,父亲没办法,就不再提工作的事了。
于是,林家骥到百老汇一家餐馆打工。“刚开始,我在餐馆里洗碗,一个月900美金工资。”林家骥说,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学习切菜、炒菜等烹饪技术,他总是在别人下班后多做一些。有时,他会抢过同事的活,因为他好学、勤快,同事也乐意教他很多餐馆的管理经验。就这样,一年后,林家骥就开起了自己的餐馆。
万事开头难。在餐馆的起步阶段,林家骥和妻子每天都起早摸黑,买菜、运菜、洗菜、改刀、炒菜,样样都亲力亲为。为了吸引更多的老外前来就餐,林家骥在餐馆打烊之际还不忘潜心研究新菜式,没过多久,他自创的一款名叫“西兰花鸡”的特色菜就俘获了不少食客的味蕾,每天回头客不断,餐馆的生意也因此蒸蒸日上。
随着生意不断扩大,林家骥就和家人商量再开一间餐馆。于是,他在肯尼迪机场附近买下一个较大的门面,开了第二家餐馆。林家骥说:“那时自己也没想到生意会这么好,天天有人排队,后来店里雇了七八个人帮忙,还有好几个专职司机专门送外卖。”
华丽转身开酒庄
林家骥的餐馆生意一直持续到1995年底。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决定在纽约再寻新的商机。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发现开酒庄是个不错的选择。回家与妻子商量后,林家骥毅然卖掉了当时生意依然红火的餐馆,开起了酒庄。
“在美国,申请酒庄的手续非常复杂,要求特别严格,而且审核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林家骥回首开酒庄那段时光,仿佛就在昨天。1996年7月,他的第一家酒庄终于在法拉盛缅街开业了,主要销售世界各国的名酒。想不到酒庄刚开业,就吸引了世界各地顾客来买酒。酒庄生意从早上10点经营到晚上10点。林家骥说,你无法想象老外对酒的热爱,喝酒就像中国人喝茶一样,可以说,有时顾客排队等候,就像超市一样。林家骥说,经常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在法拉盛,酒庄多数是老外和台湾人经营的。”林家骥说。
看着酒庄生意越来越好, 林家骥便坐不住了,他开始四处调研,在2002年,他以女儿的名字在一个购物中心附近开起了第二家酒庄。在林家骥的酒庄里,经营着4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酒,无论是中国的茅台、五粮液,还是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出产的洋酒,酒庄里应有尽有。
“作为经营者,我们所了解的不仅仅是酒本身,还要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卖酒还要懂得酒文化,虽然不大会喝酒,但林家骥为了酒业发展,学习了世界各地的酒文化。他说,那些年,自己都是见缝插针地去上一些关于酒的英文课程,尝酒、品酒,了解东西方酒文化异同。有时,一天要去好多地方,对于每一场学习,他都不放过。
“除了解口味外,还要熟悉当地的人文环境,掌握那里的居民喜欢喝哪种酒,哪些酒最畅销等。”林家骥自豪地说。因为他专业、用心、用情和执着,酒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回头客越来越多,一些顾客都是花费几万元,甚至10多万元地到他这儿进酒。
把握时机拓副业
除了做强、做精酒庄,2005年之后,林家骥又开始涉足建筑、装修材料、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他笑着说,其实主业还是酒庄,建筑、房地产等都是我的副业。
2005年,他回国考察时,发现广东等地不锈钢生意不错,价格也优惠,而且不锈钢建材当时属比较新潮的材料,回美国后,他就开始调查市场,然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不锈钢材料运到美国,想不到马上受到了美国消费者的青睐。
之后,他又去义乌、东阳等地购进大批的木门,把木门销往美国,同样受到美国消费者欢迎。就这样,中国制造的木门走出了国门。
之后,他又开始涉足房地产。“美国的房地产生意与国内不一样,一般是一小块地,仅建几幢房子。一次通过考察,我看中了一块地,然后买下来,建了三四幢房子,然后很快卖掉。之后,又看中一块地,买过来建了五幢房子,再卖掉。都是这么去做的。”林家骥向记者介绍着。
聪明、肯钻研的林家骥,在大洋彼岸长袖善舞,做强主业,还把副业做得丰富多彩,更是把自己的事业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巅峰。
家国情怀系心头
离乡背井几十年,林家骥一直心系祖国发展。1997年,他与在纽约的几个老华侨商量,成立了世界中华民族基金会,他任副会长。他说,虽然工作忙,但只要一声召唤,他总是第一时间参与捐资捐款,献计献策。
像汶川地震,以及一些水灾,他都是第一时间捐款,并号召在外侨胞一起献爱心。1万到10万元,他已记不清捐了多少次。他还一起参与在安徽、新疆、四川、贵州等地希望学校的援建工作,帮助贫困儿童。此外,家乡的修桥、造路也总能看到林家骥名列捐款单上。
这些年,世界中华民族基金会已发展会员300多人,除了为安徽、新疆等地捐助了大量的救灾款外,他个人资助了4个贫困学童,负责帮助他们读书到大学毕业。2005年1月,他回国考察项目,从亲戚那里听说母校茗屿中学添置教学设备缺少资金,当即捐款4.5万元用于母校改善办学条件。
还有一些侨胞在国外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他总是热心帮忙,联系中国领事馆,有时候还要帮忙买机票,送他们回国。
采访时,他正和温州同乡会一起在帮助一位乐清老乡,因为这位老乡在国外得了重病,很想回家,为此找到了林家骥。林家骥和温州同乡会一边组织侨胞为他募捐,一边联系中国领事馆,特殊时期为该老乡争取买到早点回国的机票。
2020年疫情期间,他和国外的爱国人士第一时间购买口罩,但由于当时诸多原因,口罩无法第一时间到达家乡。为此,他十分焦急,四处寻找相关部门,在与国内海关沟通时,因时间差关系,他都在半夜与国内人员沟通,有时一夜无眠。就这样,通过多方支持,最后把口罩运到家乡。
在美国几十年,林家骥坚持订阅《世界日报》《明报》《侨报》《星岛日报》等华文报刊。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高香妹是贤妻良母,2004年,纽约皇后区举办“模范母亲”评选,她被评为“模范母亲”,纽约市的议长亲自为她颁发奖牌。虽然生活富裕,但他们对子女的管教很严,教他们用母语讲话,在家讲乐清话,教育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国。现在,孩子们都能说一口地道的家乡方言。
林家骥最近一次回家是在2018年,他说,当时回家还去了雁荡山考察,看着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他真希望能回乡投资。他说:“在外打拼了这么多年,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回国发展,毕竟这是我的祖国,生我养我的地方!”所以每次家乡有什么重要会议、活动,他都会千里迢迢回国参加。每一次回国,看到祖国和家乡的变化,点点滴滴都深深地震撼着这位重返故土游子的心。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他祝愿祖国越来越富强,家乡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