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俗称“市日”。乐清的市日很多,大都在县东,按农历日期可分为两类,即每旬数次的市日和一年一度的市日。
第一节 每旬数次的市日
每旬两次的有虹桥(逢三、逢八)、湖边(逢五、逢十)、芙蓉(逢二、逢七)、清江(逢一、逢六)、南塘(逢四、逢九)。每旬三次的有大荆(逢三、逢六、逢九),始自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第二节 一年一度的市日
1、二月十五新桥市日
新桥,坐落在北白象镇西南部,跨于永乐界河上,1993年用钢筋水泥重建,并加阔桥面。桥边有一座庙,奉祀卢氏圣母,系永嘉楠溪上塘卢氏圣母庙的分庙。市日与上塘二月十四的庙会相衔接,无疑也带有庙会性质。
市日起于民国初年,至今已有90年的有历史。做市的场地在新桥至高岙村的石路上,货物就摆在路的两边。现在这条路已改建成水泥路,并加阔了路面。赶市的人除乐清外,还有来自永嘉、瓯海和温州市内等地。
2、三月初十白石市日
白石是道士岩下一个村落,它不但因中雁优美的风景而为古今游人所熟悉,也因三月初十这个市日而驰名遐迩。
市日有文字记载见于清道光《乐清县志》,至于如何形成,无从查考,相传都说起源于南宅南姓和马道陈姓上坟。
两姓子孙为了纪念祖宗,以表孝思,便在每年三月初十,备办丰盛的祭品,载以船只,分别从马道和南宅,吹吹打打来到白三石,举行隆重的祭坟典礼,非常热闹。后来,南姓因徙居于外地的裔孙增多,大概从清朝末年起,实行分支轮祭。三月初十那天,白石村及其附近的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见南陈姓上坟裔孙众多,便纷纷把土特产和竹木器送到小隐山下的船埠旁边,就近试行推销。那里正值清明节候,春耕生产即将开始,从事农业的上坟裔孙们,自然要买些家具和日常用具之类的竹木器,乘便搭船回去。这种贸易,就是三月初十市日的萌芽或起源。
随着两姓苗裔不断繁衍,上坟队伍逐年壮大,手工业者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也相应地有所增加。发展到后来,推销产品的顾客,当然也不再限于两姓上坟的裔孙。
市日发展到居世界领先水平时期,市场状况和商品水平,虽然远不能和今日相提并论,但其规模已相当规模可观。宽阔的白石溪滩,摆满了各种商品物资,除了传统的竹木原材及其成品和半成品的农具、雨具、卧具、坐具、纺织器具、炊具等类外,现代的日用百货也充满市场,应有改变面貌。此外,还有泥捏的各种民间古老玩具,价格低廉,且为农村孩子们所喜爱,一直成为父兄赏赐子弟的市日纪念品。
赶市的人,如潮似流,从四方涌至。远在处州所属各县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有携带货物,跋山涉水而来的,本县的更不必说了。尤其是柳市、乐成一带,几乎户户都有有去,甚至便宜赶市,亦非罕见。而白石的村民,也纷纷出动,从人群中寻找亲戚朋友来家吃饭,户户如办喜宴。真是“白溪滩成闹市,家家户户迎客忙”。赶市者或乘机浏览东西两漈和道士岩的风景,或探亲访,无不如愿以偿。一到散市,则见河河船只衔尾,路路行人接踵,穿过油菜花盛开的广漠田野,成为一幅饶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散市图画。
解放后,国营和集体商业部门还调拨大量物资,投入市场交流;文化行政部门也派遣剧团和电影队,进行演出和放映,其繁荣景象,实非解放前所能企及。
3、五月十三大荆关庙巷两旁举行集市。
赶集客商来自温州、台州、海门、黄岩、温岭等地。商品有绸布、服装、帽鞋、皮制品、装饰品、金属用品、竹木器、书籍文具和儿童玩具等,再加上本地土特产,可谓应有尽有。是日,关庙前殿演演寿戏,后殿观音阁道坦中放置关刀一把,重九十余斤。各地青壮都来举刀以显示臂力。此外,还有从外地赶来的马鞍团、杂技团、魔术团等,各择空旷场地,表演精彩节目,真是热闹非凡。远近男女老少,纷至沓来。有亲戚在此地的,还乘便带着礼物来探亲。
4、五月十五县城隍庙市日
从五月十一起至十五止,演戏五天,观众甚多。十五日上午,还举行武术(以打拳为主)表演,由拳师县西北山前村人刘金旺主持(逝世后由其子刘顺奶主持)。参加表演的来自全县各地,也有别县的赶市者。庙内规定,十四日由东南两乡信奉者坐夜,十五日则由县城内信奉者坐夜,香火甚盛,热闹非凡。赶市的人除本县外,还有来自温州、永嘉、瑞安、平阳、玉环、温岭等市县。凡城隍庙附近的废墟和大街小巷,都摆满各种商品。十六日散市。
5、规模较小的市日
规模较小的市日有正月二十虹桥市日、三月初五南塘市日、九月初一蒲岐市日、十二月二五白溪市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