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外之子
王克明:自信执着的院士
发表时间:2008/2/21 14:59:46    浏览量:1850次    作者:    来源:

   去年底,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新当选的院士名单,本报报道了其中4名温州籍新院士的消息。报道见报后,有读者来电表示,他们对4名温籍院士之一的王克明先生知之甚少,甚至陌生;有的仅闻名而不知其他。因此,他们向我们专栏推荐王克明,希望我们能报道王克明——这是家乡父老乡亲对在外的温州学人的厚爱和关心,也是读者为温州出了这样的专家而感到自豪。

  然而,王克明先生为人处世颇为低调,多次与他联系总是婉拒采访,后经再三联络才被说通,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1月26日晨,山东大学的操场上还留着几堆残雪。我们在门口等王克明先生。他准时来了,中等偏瘦的个子,满头白发,穿着一件深色呢大衣。他热情地把我们领到了他的办公室,为我们泡茶端水,搬椅让座。他没有学术权威的架子,非常随和,普通话里仍带着乐清腔,如同柳市街头的老人。虽然他的办公室并不宽敞,可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我们的交谈不时爆出笑声,十分愉快。

  采访对象:王克明,材料物理专家,山东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王)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金)
  
   
  王克明1939年3月2日出生于乐清市黄华镇。小学就读于老家的黄华小学。1951年到温州中学读初高中,1957年考上山东大学物理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贝尼分校留学,是“文革”后我国首批到美国深造的留学生之一。现为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波米(Bohmische)物理学会科学成员。曾任山东大学物理系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山东物理学会理事长。1992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克明长期从事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及材料改性的研究工作。在离子束光电晶体材料改性的研究中,他领导的课题组系统地研究了离子注入形成氧化物光电晶体的光波导结构及其特性,提出了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并揭示了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用激光脉冲沉积法制备掺Er的KTP晶体波导激光薄膜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重离子注入光电晶体中的射程和损伤分布,发展了重离子在多元靶中的平均投影射程及其离散的有效计算方法。

  王克明有17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根据科技部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1990年、1994年和1998年分别列为《SCI》论文发表数全国排名第三、第五和第九位。作为客座编辑之一,编辑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三部,均由《SCI》系统刊物作为专辑出版。“粒子与光电材料相互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离子注入光波导和缺陷研究”2001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四项。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培养研究生30名,已有14人获博士学位,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人成为德国洪堡学者。

  感谢家乡读者的关心

  金:您和其他3位温州人当选新院士时,我们报纸报道了,请允许我以家乡报纸读者的名义祝贺您。这次两院新当选的院士中,您是读者最不熟悉的。此时此刻,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王:那就是“谢谢”两字。在年初召开的山东大学专场学术报告会上,我也是这么说的,感谢山东大学的栽培。对家乡来说,我要感谢温州中学的培养。这荣誉不归于我个人,首先归于山东大学,以及许多关心支持和合作的单位和个人,同时也归于温州,家乡人民对我十分关心与支持。感谢《温州都市报》的报道,也感谢乐清市委、市府和温州中学发来的贺信。请转告我的感谢!

  金:您刚才特别提到了温州中学对您的培养,您还记得当年在温州中学读书时的一些情景吗?您喜欢物理和选择专业是否受学校老师的指点或启发?

  王:我的老家在乐清黄华三村,祖父是种田人,父亲是革命烈士。我是1951年到温州读中学的,因此温州中学对于我来说是人生十分重要的阶段。记得我高中的班主任林书立老师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们读《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其中保尔·柯察金说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至今仍响在耳旁。我对高中阶段印象比较深刻,而初中、小学的情节比较模糊。在学校我还是连续多年的优秀生。

  说到专业的选择,真还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觉得物理老师课上得很生动,很有意思,也就喜欢上了,其实我的语文也不错的。而选择山东大学是因为在温州大众电影院看了一部描写一群少先队员在青岛过夏令营的电影,蓝天白云的海滨,红瓦绿树的青岛美丽极了,于是就报考山东大学。可惜,仅待了一年,山东大学便告别青岛,搬到了济南。其实,我的研究方向是到美国留学之后才明确的。
  
  “文革”后首批出国留学

  金:听说,您是“文革”后中国大陆第一批到美国深造的留学生之一,当时能到国外留学是很不容易的,还记得当年的故事吗?

  王:我是1978年考取出国留学预备生的,原来我学的是俄语,考试要求是英语,因此外语对于年已不惑的我来说有点难度,可是被我克服了。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贝尼分校我是该校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除了拼搏,别无选择。在美国2年留学期间,我还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作过访问学者。

  记得当时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代表着贫穷落后,中国人到国外只能在餐馆打工。所以时常有人问我:“你是哪国人?日本人还是……” “是中国人。”“在哪个餐馆工作?” 这句话令他终生难忘,他深深懂得一名中国知识分子肩头的使命和责任,憋着一口气,为改变中国人的形象而拼命用功。

  1980年,“第二届国际离子束材料改性会议”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贝尼分校召开,会议期间我有幸见到了本学科国际一流科学家、教授、学者,触摸到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从而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回国后一直坚持到今天。

  金: 您的研究领域我是一点儿也不懂的,甚至感到陌生和神秘。离子束材料改性是什么东西,用在什么地方?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

  王: 打个比喻吧。我们把离子束材料改性当成射击打靶的过程。离子束像子弹,固体材料就是靶。离子束由加速器或离子注入机产生。前温州大学校长曾宪楠和我都参加过离子注入机的研制工作。离子束技术能改变固体表面和近表面的特性,是二十世纪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已在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应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如果没有离子注入就没有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我感兴趣的是离子注入光波导研究,用离子束改变晶体材料的光学性能,形成光波导。光纤通讯中光传输的基本原理就是光波导。山东大学有美国进口的加速器,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能提供各种晶体,再与北京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尔贝尼分校,德国伯得玻恩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搞合作, 条件不错。

  科研是一项艰苦的攀登

  金:科学事业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看看牛顿的成功史,看看诺贝尔的发明史,他们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巨匠,是因为他们和众多科学家一样,都有着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您今天取得的成就,其背后也应该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吧?

    王:马克思的话说得非常深刻。我们的KTP晶体离子束形成光波导成果问世过程之曲折,也是这样。

  1989年,我们提交的“KTP晶体离子束形成光波导”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1991年研究样品出来后,当时学校还不能够进行光波导测试。带着样品来到国内有关单位,请他们帮助测试,测试结果却是“没有光波导现象”。我比较自信,并不死心,就把样品封存抽屉里。直到1997年,校内的测量条件已有了较大改善,一次我的博士研究生做光波导的导模测试时,我又拿出这个被否定了的样品来重新测试。令人惊喜的光波导现象终于出现了!经过多次重复测量,拍下照片,光波导现象确实存在,写了一篇文章,寄往某SCI刊物发表,这篇文章从稿件收到日期到正式出版只花了二个多月的时间。一字无改就刊登了,这个1991年开始沉睡的离子注入KTP晶体光波导又“复活”了。

  “提出了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也经历了七、八年时间。

  金: 最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委员伯尔杰·约翰森、斯文·李丹和瑞典高等教育署署长安德森斯·弗洛德斯特伦在上海发表《诺贝尔奖对科学创新的影响》演讲的报道,他们十分强调科学研究不能仅以诺贝尔奖为目标。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 我很赞同他们的观点。能够改变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是诺贝尔奖的唯一标准。而发现后大都需要经过几十年后才能进行评估,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都是年长的科学家。他们在获奖之前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今后会获奖。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科学发现:“巨磁电阻”现象发生在1988年, 而得奖时间是2007年,近20年。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

  金: 埋头耕耘,不问收获。这是做任何事情获得成果的真谛。您如此看待研究,也表露了您做学问的理念。我看您身体也不错,还可大干一场,您还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王: 今年我们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准三维光子晶体的形成机理和特性研究”已获批准。这个项目北大、四川大学等单位也参与,这将为离子注入技术在崭新的光子晶体的研究中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不过,这是个长远计划,要花费好多年的时间,我只能做些探索性工作,但我有信心把这个项目做好。

  愿家乡成为东海明珠

    金:改革开放给温州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您在外地工作可您仍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您对发展温州有何建议?

  王:1959年我在山东大学读书,2年才回家一次过暑假。记得从济南到温州走了7天,先坐火车到金华再坐汽车到温州,可到了金华买不到汽车票,只得在金华的溪滩上睡了3天。到温州市区后,当天还不能回到乐清。如今温州变化很大,机场、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工具都有了,来回非常便捷。随着温州经济的飞速发展,温州品牌,温州名气大增,温州人遍天下,天下都知道温州。因此,我感到很自豪,很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可是,我在外地生活、工作50年了,具体建议实在提不出,我衷心希望家乡尽快成为美丽富足的东海明珠。

  金: 您的人生历程中有成功的欢乐也有做学问的艰辛,出了不少科研成果,能说说您的人生的感悟吗?

  王: 我想,那就是勤奋、自信、团结、奉献。这是我的人生规则。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
浙江省乐清市侨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1556号 咏唐科技 全程设计策划